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疾病 > 正文

精神疾病医书,***医学书

wasd8456 发布于2024-06-13 12:47:46 其他疾病 53 次

  1. 张仲景和孙思邈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强调医德,内容有何不同?
  2. 有一本医书叫《医林改错》,为什么学中医的人好多人都不看呢?
  3. 中医古方剂对现代心脏病的应用有哪些?

张仲景孙思邈他们的著作中都强调医德,内容有何不同?

张仲景强调的是博纳、谦虚、求验,孙思邈强调的是人命关天、不贪财,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两个人谈的医德不是一个方向。

张仲景所处的汉代号称“举世昏迷”,最大的问题是唯心主义盛行,学术不能兼通,医道不求甚解。

张仲景所做的,首先就是勤求古训、博***众方,让医道兼通起来,让中黄太乙的医道与当代医道相结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张仲景,中黄太乙的医道还会被埋没,被列为巫术,对于医道来说损失就太巨大了。他继承了王充的“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的无神论观点,提出了“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的无神论思想,反对用鬼神迷信来解释疾病,这是张仲景最大的贡献。

精神疾病医书,精神病医学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仲景还打出了反对医家“骄恣不论于理”的大旗,提出“考校以求验”,治病不凭运气,治好了要知道为什么能治好,治不好要知道为什么没治好,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不留悬案。

孙思邈主张的医德,简单说就是四个字:人道主义。

孙思邈写过《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又说“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还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精神疾病医书,精神病医学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勿避崄隙、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话,今天的医生真该学学。孙思邈说,“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得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又到病家,纵罗绮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焉,食之无味。蹴碌兼陈,看有若无”。孙思邈是不贪财的,这一点在历代名医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张仲景在这一点上比不过孙思邈。毕竟汉代那个风气,张仲景那样的医生已经算非常好的了,而孙思邈若生活在汉代还淡泊名利,早就饿死了。

孙思邈主张和实践的是“志存救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是他比张仲景进步的地方。因为张仲景那个时代,不同身份的人来看病,待遇不一样,孙思邈则主张一视同仁,洋人来了也一样。

精神疾病医书,精神病医学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一点很重要,孙思邈不歧视患者妇科圣手嘛。这也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在行医上真实实行男女平等,孙思邈第一,这也是天大的德行了。

张仲景和孙思邈在医德医风方面都有一个共同行医原则,那就是“”医者仁心,治病救人”为之德,精湛医术为其名(医),也称呼为医道。古代对于民间中医(郎中)的医术是用口碑来认定的,当然,也有国家选拨任命的御医专为朝迋服务。在医德医风的内容上有所不同的是,张仲景多为舍药治病,救死扶伤,济世救人。孙思邈的医德高尚之处在于医者仁心,患者没有髙低贵贱之分,普医救治,医者不仅要有医德,而且要有精湛的医术,术亦为之德,否则,学医不精就会草菅人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现在我们学习中医,首先要继承和发扬的就是古代医圣这种髙尚的医德医风。

中医是国粹。孙思邈是医圣,主张救治天下苍生,医德是根本,否则是窃贼。圣贤之道,惠普百姓。精医术,德性高。才是医生之责,民族之魂。此***肺炎看穿了卑贱之人。公立医院不能减少,而因全面恢复。国外私立医院与国内的私立医院都是一丘之貉,唯利是图,贪生怕死。因此,国家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国计民生,人民群众享受的幸福生活。

医德,是一个医疗系统的标准配置之一;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在入学时都会拿到一本关于学校的简介,其中就有医学生的“道德思修”的内容。

医圣张仲景和医神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外在的表现方式上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最初的本心是“医者仁心”。在我的理解认为:也就是说“思想要端正,态度要诚恳”。


我的观点如下:

张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张仲景以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他以战国名医扁鹊为榜样,主张继承发扬古代医学家德高艺精的优良传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鹊,他制定了医家"骄恣不论于理"、"信巫不信医"等六不治行为准则,并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技术要求。在"举世昏迷"的社会里,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张扬着仁术济世的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对于病人,他一视同仁。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他给皇帝和达官看病,也给冻坏耳朵的穷苦百姓治病。他看病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力求保证医疗质量,反对"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草率态度。

孙思邈: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与至亲又有多少差别呢?试想,如果我们的医患关系升华为“至亲”关系,那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是件难事吗?虽然造成如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医务人员一些作风确实亟需转变,要树立“服务型”理念,不要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拉远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在对待同行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孙思邈认为:“夫为医之法,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诋毁诸医。”由此不难看出,他虽然在他所处的时代是首屈一指的名医,但是他在同行面前仍然是谦恭的典范。与其相比,我们的一些医务工作者是否感到汗颜呢?正因为孙思邈有如此高尚的情操,所以才能心如止水地精研医学,不断到达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而我们如果取得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动辄道同行之短长,同室操戈,如何潜心医学,又何谈造福于患者呢?所以,我们在搞好医患关系之前把“医医关系”处理好是很有必要的!

有一本医书叫《医林改错》,为什么学中医的人好多人都不看呢?

学中医,悟性很重要。中医的典籍很多,基本上都是基于内经、伤寒论、 金匮、温病条辨下的个人理解。历朝历代名医很多。莫不如是。后世的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等等。就是作者理解很靠谱的。所以,不存在看不看医林改错。是个人理解和境界。

主要是中医院校一半西医一半中医惹的祸,中医现在没有纯正中医了,几乎都是中医西化,中医开西药,西医开中药,这个现象在中医院更是正常的现象。振兴中医要从这些古医书里开始。

医林改错除了几张不错的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其他就是拿当时西医的一些解剖学知识来论证中医基础理论的问题。本来就是不同体系的东西硬要比较,所以也有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说法。

现代医学教科书4到5年更新一次,为什么?因为科技和医学在进步,要不停的更新迭代新的教学内容。

医林改错应该是中医历史上两千多年唯一一次的有重大意义的更新改错的书籍,(当然本草纲目也是为了更新改错而编的,不过意义不同)。可惜被一个外行给否认了,紧接着一堆中医跟进,到成了现在中医的说辞,硬是把中医的五脏六腑和解剖学的五脏六腑给分离开了,当年日本废医验药,也是因为发现了荷兰的解剖学和唐朝当年传过来的中医当中的五脏六腑不一样,才开始怀疑中医,后来整个废掉中医,只留药,不留医。(日本汉方药的销量只占日本医药市场份额的2%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国游客购买的居多,大部分汉方药是不准宣传疗效的,只能当保健品宣传,所以以后中医粉不要总拿日本韩国举例了)

所以中医一直陷在自己的漩涡当中出不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现代人不信中医的原因。

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在中医院校本科毕业了,改行了,中医的书肯定不读了。即便继续搞中医,若到甚层工作,守着本科教材工作一辈子的人或许也是有的。

当然,说到读书,中医师也未必精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恐怕会把精力用到经典著作上,以及与自己从事专业直接相关的书籍上。不过,王清任擅长活血化瘀之法,创立的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经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确有效验,是中医师们熟记和常用的方剂。

中医古方剂对现代心脏病的应用有哪些?

中医古方剂,历史悠久,有些“名方”历久弥新,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这里精选五个治疗心脏病的名方,管中窥豹,“一睹”古方剂的魅力。

一、炙甘草汤

【来源及医家】

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历代医家应用本方后都有独到见解,评价如下。

  • 补阴为主。清代柯琴指出“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代田宗汉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 补血为主。清代医家唐容川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

  • 气血双补。金代医家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 阴阳并调。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

【药味及特色】

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9味药组成。

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主治气虚血弱,症见脉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

【名方新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晕目眩、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烦躁,舌淡白或淡红,脉结代或细为主症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塞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还能抗缺氧。

二、瓜蒌薤白白酒汤

【来源及医家】

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 名家评价。《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薤白滑利通阳,瓜蒌润下通阴,佐以白酒熟谷之气,上行药性,助其通经活络,而痹自开。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阳不用则气上下不相顺接,其津液必凝滞而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证见矣,脉紧沉迟为阳虚之验,故主以通阳”。

【药味及特色】

由瓜蒌实 、 薤白 、白酒 3味药组成。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功效。主治胸痹证。胸部闷痛,甚或[_a***_]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名方新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等属胸阳不振,痰阻气滞者。

现代药理研究:有扩张血管,抗缺氧,保护缺血心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脂质代谢和调整前列腺素及环核苷酸代谢平衡等作用。

三、苏合香丸

【来源及医家】

苏合香丸是著名的温通开窍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为温开剂的代表方,既是治疗寒闭证的常用方,又是治疗心腹疼痛属气滞寒凝的有效方。

看医家对苏合香丸的评价,帮我们了解此方。

  • 清代医家张璐《本经逢原》: “苏合香,聚诸香之气而成,能透诸窍脏,辟一切不正之气,凡痰积气厥,必先以此开导,治痰以理气为本也。凡山岚瘴湿之气,袭于经络,拘急弛缓不均者,非此不能除。”

  • 清代医家***洛《本草从新》: “今人滥用苏合丸,不知诸香走散真气,每见服之,轻病致重,重病致死,惟气体壮实者,庶可暂服一二丸,否则当深戒也。”

  • 清代医家汪昂《本草备要》:“走窜,通窍开郁,辟一切不正之气。”

【药味及特色】

由白术、青木香、乌犀屑、香附子、朱砂、诃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茇、龙脑、苏合香、乳香15味药组成。具有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或中寒气闭,心腹猝痛,甚则昏厥。或痰壅气阻,突然昏倒。

【名方新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血管疾病癔症性昏厥、流行性乙型脑炎、肝昏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属于寒闭与寒凝气滞者。是抢救煤气中毒和心肌梗塞、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近代药理研究:方中含挥发油成分,是表达辛味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些基础物质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强心,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保护心脏。

【新扩展方及特点】 

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苏冰滴丸都是由古代名方苏合香丸精简而成,现在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1、冠心苏合丸

主要成分:苏合香,冰片,乳香(制),檀香,土木香

功效:理气,宽胸,止痛之功效

应用:用于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疼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2、麝香保心丸

主要成分: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

功效:芳香温通、益气强心

应用: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塞见上述证候者。

3、苏冰滴丸

主要成分:苏合香脂、冰片

功效:芳香开窍,通脉止痛

应用:用于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具有上述症状的,能迅速缓解症状。

四、血府逐瘀汤

【来源及医家】

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

  • 《医林改错》:“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日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 清代医家 唐宗海《血证论》:“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纂祥,并***此语为印证”。

【药味及特色】

由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黄、牛膝、枳壳(麸炒)、桔梗、柴胡、甘草11味药组成。

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主治胸中血瘀。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而有定处,唇暗或两目暗黑,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渐热,舌质暗红,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名方新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脑损伤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等。

现代药理研究: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器官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损伤,抗缺氧。

五、朱砂安神丸

【来源及医家】

元代李杲《医学发明》

【药味及特色】

由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5味药组成。

具有养血益气,镇惊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心血不足引起的心烦体倦,怔忡健忘,少眠多梦,心神不安等。

【名方新应用】

临床常用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心肌炎、心脏期前收缩等证属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者的治疗。

现代药理研究:催眠、抗惊厥、抗心律失常、解热、镇痛等作用。 抗心律失常,能明显缩短其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减少其异常搏动次数。

请您阅后给我留下意见和建议,不胜感激!

我是一名中医高级讲师,你我在文章中“遇见”,期待下一次重逢。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vonjun.com/post/2737.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