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疾病 > 正文

常见疾病的俗称-常见疾病的俗称是什么

wasd8456 发布于2024-08-07 23:34:10 常见疾病 22 次

  1. 慢性病指哪些病?
  2. 新生儿的疾病,你了解多少?
  3. 女性有哪些高发疾病需要关注?

慢性病指哪些病?

"慢性病"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词了,慢性病也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且几乎不能被治愈的一类疾病。慢***已经成为危害国民的头号健康“杀手”。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讲到,如果慢***控制不好,未来一二十年,全球将出现慢***的“井喷”。

来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人,其中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00万糖尿病患者、3300万高胆固醇患者,慢***导致死亡已占到总死亡的85%。到2020年,中国的慢***患者将超过4亿。要知道,欧洲5个主要国家(英、法、德、意、西班牙)加在一起总共才3亿人口!

根据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标准分类,常见的慢***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常见疾病的俗称-常见疾病的俗称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脑血管病包括血压、血脂紊乱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肿瘤疾病: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常见疾病的俗称-常见疾病的俗称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慢***的危险因素

常见疾病的俗称-常见疾病的俗称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控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不良的心理精神因素。

☆不可控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

☆中间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等。

所幸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慢***的防控,日前,***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这是首次以***院名义印发慢***防治规划,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具体措施应对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慢***发病率及对人们的危害会降到最低。

关注“药物咨询师军”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通常所指的慢***称之为常见以下慢***,常见的包括:第一、肝硬化,出现肝脏小叶增生、变性而导致肝硬化,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第二、糖尿病合并肾病、糖尿病合并眼底的改变、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和肾病综合征。第三、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关节的改变、关节变形。第四、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脏改变和靶器官脏器的受损。第五、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失代偿期,合并者尿毒症的情况。第六、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难治性贫血和慢性长期贫血。第七、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第八、消化溃疡、慢性活动性溃疡、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慢***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慢***主要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_a***_],慢性呼吸道疾病四大类,慢***会导致巨大危害,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危害。

最常见的慢***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症等。

湖北省出台了323攻坚行动***,专门针对慢***的。323是指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儿童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坚持预防为主,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进万家活动,形成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

“慢***”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它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这类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对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慢***从名称上也能看出,这类疾病主要是长期影响危害人类身体病种不同具体的病症和患者感受也不同。且感受不是突然出现,而是一个从浅到深的过程感受,多数患者感受并不那么强烈,反倒是慢***带来的并发症的感受来的更加猛烈,这时才使得患者明显意识身体出现病症问题。

更多“慢***管理可以关注我的主页,后续会有更多相关内容干货。

新生儿的疾病,你了解多少?

新生儿常见的9种疾病,总结,预防,了解,记得收藏

1、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病理性,一生理性的多晒太阳和喝水就可以解决,病理性就比较难了,要对症治疗

2、新生儿感冒发烧——心疼死宝宝注意分清是感染导致,还是病毒导致。有很多时候可能是宝妈宝爸的疏忽。

3、尿布疹,俗称红屁屁——要勤换尿裤,洗净不舒服部位。多通风

4、鹅口疮,嘴巴有脓——母乳要注意乳头的清洁,奶瓶奶嘴的清洁,严重要吃药

5、新生儿肠绞痛——注意多给宝宝按摩,拍嗝,出现体温升高、脸色异常,及时就医。

6、新生儿佝偻病——1岁-2岁前要给宝宝吃鱼肝油,补充维生素D,增加钙吸收。

7、新生儿低血糖——宝妈要尽早喂奶,多监测血糖,一般会好,不用担心。

8、新生儿产瘤——就是宝宝头部肿起的小包块,需要医院血液诊断和治疗。

9、新生儿肺炎——宝宝最容易发生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胸痛等。去医院做雾化,或者住院观察了。肺炎疫苗一定不要省呀!13价疫苗要打!

总的来说上面9类是宝宝最容易生病疾病,和常规的初步解决。


点个赞,评论~不然又要被boss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稍微不注意有可能会患有疾病,新生儿常见的疾病有很多,如新生儿败血症、肺炎和新生儿脐炎等,家长要了解其症状,并且做好应对措施。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症状有哪些?

1、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症状是没有食欲、精神差、脸色发白、嗜睡、黄疸加重、腹胀和肝脾肿大,以及身体上有出血点。常见于胎膜早破、新生儿肚脐部受到感染、皮肤脓***以及羊水浑浊等引起的。

2、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症状,是脸色发白或青紫、反应能力差、哭声弱或尖叫、前囟门饱满和双眼凝视,严重的患儿可出现抽风症状。

3、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有呼吸急促和费力,呼吸不规则、咳嗽以及吐泡沫等,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嘴唇和鼻子周围发青,部分足月反应良好的患儿可出现鼻翼煽动。多见于胎膜早破、患呼吸道感染的人和婴儿密切接触

4、缺氧缺血性脑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有过度兴奋、睁眼时间长、肢体不停的颤抖,甚至抽风。严重的患儿可出现嗜睡、昏迷、肢体软和前囟门饱满。患儿曾经有过宫内或产时缺氧,伴有颅内出血,可通过做头部ct或颅脑B超来明确诊断。

5、鹅口疮

鹅口疮是受到霉菌感染引起的,一般是由于***、奶嘴、手指和皮肤感染引起的。患儿出生后口腔黏膜上,可出现片状膜或白色点状,粘附在牙龈和颊粘膜上,能轻轻刮去,但会影响哺乳。哺乳期母亲孩子用抗生素,可能引起鹅口疮,因为抗生素可杀死口腔黏膜上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能抑制酵母菌过度生长。每次给孩子喂奶前要仔细清洗***和奶嘴,奶嘴需定期消毒

6、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护理不当的话,可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甚至导致腹膜炎。家长发现孩子肚脐有脓性分泌物,或肚脐周围皮肤发红时需引起警惕,及时去医院做[_a1***_]和治疗。新生儿出生后要护理好肚脐,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卫生。

温馨提示

家长应多观察孩子的异常情况,若孩子出现发热、拒奶、呕吐、嗜睡或精神不振,需立马去医院做治疗,以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另外,为孩子创造干净清洁的环境,勤给孩子换尿布,尿布定期消毒,防止肚脐部位受到粪便尿液污染。

女性有哪些高发疾病需要关注?

医学表明,绝经前女性比男性健康,绝经后反而男性比女性健康(健康平均值),主要是由于绝经后雌性激素减少导致,下来聊聊绝经后的高发病:

1,更年期综合征

(1)绝经后,雌激素和孕酮的调节直接相关,雌激素和孕酮的的调节失常可直接影响心理状况,进而可能导致抑郁心理障碍这个也是产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2) 绝经后FSH(即卵泡刺激素)和E2(雌二醇)会分泌失调,会直接导致潮热。潮热就是出汗及心悸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医学研究表明,FSH的升高、E2的降低和潮热有直接关系,FSH水平在那些每天1次或多次潮热的妇女中是明显升高的而E2水平在1周内有1次或没有潮热的妇女中 是较高的。这样潮热就会引起心烦意乱,容易发火。

(3)雌激素对Ach、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会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和影响作用,但这些都和睡眠有直接的关系。相关医学研究12603名40~50岁的多种族对对比过实验,

发现其中38%的人有睡眠困难,但经过雌激素 贴片补充雌激素后,大多数的失眠者睡眠明显改善,证实了雌激素对睡眠的下丘脑、海马、视前区有好多调节作用。

2,心脑血管

雌激素可以改善脂蛋白的的作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V),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雌激素的突然减少,直接影响相关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环素表达。进而干扰了抑制白细胞黏附血管壁和血管皮内增生,纤溶活性等,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加。

3,恶性肿瘤

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是乳腺癌,但是45到49岁的患者最多,占了全部患者的25.2%。这个也和女性绝经时间相互吻合。

4,疾病怎的预防

对于更年期症状,心脑血管以及恶性肿瘤类,可以多食用补充雌性激素的食物,严重者可通过临床医生补充雌性激素。通过激素可明显减轻更年期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尤其对乳腺癌。雌激素和乳腺癌发病率相关性也已经得到证实,用用雌激素达到1500mg以上者,未使用者是使用者的2.5倍风险以上。

综合来说,均衡饮食,尽量30岁前生育,避免服用避孕药,严重者根据医嘱,服用补充雌性激素多药物即可。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vonjun.com/post/4620.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